KAIYUN中国·官方网站-开云中国门户入口

开云网站:2024建筑人路在何方?未来大势已定!-开云中国·官方网站
KAIYUN中国 - 专业模型设计制作企业 | 高品质多元化解决方案 | 诚信共赢

咨询热线:

0830-2509596

开云网站:2024建筑人路在何方?未来大势已定!

发布时间:2024-06-06 01:20人气:

  大约距今150万年前,人类学会了钻木取火,这大概是人类的第一个伟大发明。那一刻起,人类的祖先再也不用生吃食物了,可以避寒取暖,并用火来改造和征服大自然。

  伟大的人类,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力一次又一次的改变着世界。建筑业也不例外,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迁徙,一幢幢建筑拔地而起。工业革命,更是加速了这个进程,在全球化分工的大环境下,每周都会新建一座巴黎城。

  如果说钻木取火改变了古人的生活方式,那么数字化与信息化正在改变建筑业的未来。

  前不久我拜读了凯文·凯利的《必然》,书中讲到:因为变化是一个持续渐变的过程,我们根本就意识不到。我们倾向于从旧事物的框架中来观察新事物,所以我们总是会被“变化”欺骗。例如:最早的电影,就假装成戏剧的样子。最早的电视,就假装成电影的样子。最早的视频网站,就假装成电视台搬到了互联网上的样子。

  读到这里引出一个深度的思考:什么是建筑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未来建筑业的进化过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设计、施工、招采、工厂一体化才是建筑业未来?这一切是偶然还是必然。为了能把这个事研究明白,我们专门对制造业产业链进行了研究。

  一部手机,拆解后可以得到13000多个零部件。制造一部手机除了硬件、软件、研发、专利费用,还有大大小小的加工厂、运输、再拼装等成本,最终的产品通过各个渠道流通到市场。需要注意的是,从设计到制造的过程,所有成本、费用、利润都在产品的研发阶段进行推演,更像是一次有预谋的精心策划。

  为什么要用手机来举例子呢:因为它小,单价低,成本不好控制;因为他工业化程度高,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全过程装配式生产;因为他技术含量高,映射到建筑业,就是要将成本控制前置到设计阶段进行推演,设计模型就是竣工模型。

  传统的建筑业产业链,隐藏着很多行业的痛点。这一切运转的都异常的符合逻辑,将设计、施工、造价、招采、监理完美的融合到了一个项目中。但是,有一个问题经常被忽略——成本和利润。这是因为低价中标引发的深度思考——建筑行业的加工制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矛盾”共同体。

  设计单位通常会按照规范去设计,例如:消防安全和结构抗震等。但是到了施工单位,他往往追求的是利润,合规的设计,给本就低价中标的施工单位增加了难度系数。设计和施工,带着手铐脚镣与甲方共舞,为啥?设计单位一疏忽就不满足规范,那是违法,要坐牢的。施工单位一追求利润就要偷工减料,安全如何保障,万一有问题,后半辈子成了铁饭碗。

  算量难,难在传统二维设计有一定的局限性,这造成了在招标初期,工程量根本就是算不准的。加上赶工期、边设计、边施工,图纸的准确度一降再降,造成了大量的“无用功”和成本浪费。

  计价难,难在全国太大,各地的控制价不统一。会造成招采价格无法随行就市,甚至与市场价格相差悬殊,其二是人工费倒挂现象严重。施工单位为了增加成本,不断的想办法变更走签证,已经是行业内人人皆知的秘密。

  在传统设计流程中,总价包干成为了形同虚设。竣工超概成为了行业现状,除了上述的情况为当然还有很多场景,就不一一赘述了。那么问题来了,有没有一种工作方式,可以协同设计,然后可以精准的计算工程量,或者说,在加工制造过程中可以相对的节约成本。甚至,就像前文我们讲到的手机产业链,将所有的工作前置到设计阶段。最后达到一种:设计模型就是竣工模型的效果。

  在工业4.0大环境背景下,建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已经是老生常谈。以我们设计院为例,起初,BIM技术填补了设计到施工图纸不落地的问题;向前,我们开始慢慢的转正向设计;向后,我们拓展了运维与智慧城市板块业务。

  可以说BIM技术的出现,重塑了建筑产业的工作场景。对设计院来说,协同设计解决了多专业不同频、图纸不同步的沟通问题;通过现场的可视化交底,也为施工企业解决了,图纸表达不清楚的痛点;工程造价专业,在BIM模型中,工程量更容易被提取,可以直接调取工程量清单,计价算量提高了效率,降低了误Kaiyun官方中国差。

  按照这个逻辑思考下去,如果可以把所有问题前置到设计阶段,那么按照概算招标,必然会按照招标价格竣工验收。三边工程必然会被时代抛弃,设计模型就是竣工模型,才是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

  数字化技术,解决了很多行业痛点,是不可否认的,例如:填补了设计到施工不落地问题;工程量清单更加的透明,为工程造价咨询公司提高了生产效率;工作流程的前置招采减少了铺张浪费;工厂排产,也可以做到提前预约零库存。

  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例如:设计工作量的增加,设计费为什么不加;施工方利润更加的透明,施工单位如何盈利;排产周期长,导致施工周期的延长。

  前文讲过:变化是一个持续渐变的过程。映射到产业升级也是一样,那么进化的路径大概率是这样的:设计、施工各自为政阶段;设计、BIM、施工协同生产阶段;设计、施工、造价一体化阶段;设计、施工、招采、工厂一体化阶段。

  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们国家的建筑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程度并不高。原因自然有很多,例如:教育的普及、劳动工具的使用、企业投资回报、甲方给予的利润空间、政府财政政策等因素。

  政策层面,政府应当加大对数字化转型,尤其是设计、施工、造价一体化项目的补贴政策,例如:政策免税、项目支持、或者干脆贴现。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才会加快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企业就是国家机器的永动机,企业有动力,国家才会有希望。

  教育层面,企业数字化转型难,源头是设计、施工、造价一体化思维的“人才”缺失。加大教育队伍的建设,提高高校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教育改革面临的困难。企业需要维持市场经营,培养人才是很难的营层面,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经营三板斧,政策扶持、项目合同、技术队伍缺一不可。专业的事情还是需要专业的人来干,企业需要技能完善的技术队伍。只有这样才会为社会创造价值,为银行创造利润,为国家贡献税收。

  管理层面,软件、硬件、工作流程是技术落地的应用场景。族库是最小的生产单位,族库的建立是打通设计施工造价一体化的关键。放大到产业链端,族库的上游生产端需要招采库对应工厂生产的最终产品,将这些产品进行编码,通过RFID与区块链技术进行产品和构建的追踪,最终实现了BIM模型、工厂、施工现场的一致。

  建筑产业的数字化与工业化的新趋势下,无论是政府层面、教育改革、企业经营、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管理、人才技能的培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须质疑,设计、施工、造价的一体化经营成为了建筑业工业互联的发展方向。只有实现教育端、企业端、生产端的同频共振,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建筑业的产业互联,期待这一天早日实现。


0830-250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