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吉林省唯一一座以中医药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凭借其馆内珍藏的千余件文物和万余份中药标本,系统性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漫步其中,参观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相关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近距离观察各类中药材的独特形态,亲身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同时,作为长春中医药大学的重要文化阵地,该博物馆还通过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和科普展览,不仅为该校师生提供了优质的专业教学实践平台,更成为面向社会大众普及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近日,记者走进落于长春市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春中医药大学校园内的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宏伟的建筑与精心的布局,725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386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仿佛是一座中医药文化的宫殿,等待每一位参观者去探索。校史馆与六个展厅——北药展厅、动物药展厅、人参展厅、中医体验展厅、中医药通史展厅和地方医药特色展厅,各自展现其独特魅力,共同编织出一幅中医药文化的壮丽画卷。
“博物馆主要展示中医药文化的历史人物、掌故、事迹、资料、文献、图片、模型,以及长白山北药基地独特的中药资源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满、蒙、朝等少数民族医药文化,是集教育、收藏、展览、科研、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博物馆。”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馆长张凌介绍。
其中,中医体验展厅是博物馆创新教育模式的典范,布局科学合理的展厅空间,设有趣学课堂、中医基础展区、中草药展区、针灸推拿展区和大学生创业成果展区等功能区。“这个展厅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将传统展陈与教育实践相结合,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中医药启蒙、科普教育、中医药文化等。”张凌介绍,“展厅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科普讲座、互动游戏、手工制作等寓教于乐的形式,让深奥的中医药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参观者纷纷表示,“走进博物馆后,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文物和画卷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通过参观,我们不仅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增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一位带着孩子参观的家长感慨道,“这样的博物馆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孩子们在互动体验中就能学习到中医药知识,非常有意义。”
走进人参展厅,形态各异的人参标本、图文并茂的文化展板让参观者目不暇接,不时发出阵阵惊叹。讲解员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述人参的生长习性和传奇故事,参观者听得津津有味。
人参是“东北三宝”之一,素有“家住长白本姓参,草中之王救命根”的美誉,以其独特的生长环境、神秘的传统和奇妙的疗效闻名遐迩。人参展厅作为博物馆的一大亮点,系统展示了人参的起源、文化、资源分布与栽培、采收、炮制加工等内容。在参品展区,园参、山参、西洋参、高丽参等数百种实物标本依次陈列,让参观者直观感受不同人参品种的形态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吉林省的林下参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目前,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珍藏了850余份人参标本,其中包括珍贵的野山参。
张凌介绍,人参展厅全息投影展示了人参的生长过程,“野山参的生长过程十分缓慢,1至5年时仅长出三片叶子,称为‘三花’;5至10年时长出一出五复叶片,称为巴掌叶;30至40年时才会长出四出五复叶片,在这一时期就会开花结果,开的是黄白色小花,结出的是红色肾形果实。野山参不仅生长过程缓慢,增重也十分缓慢,前期每年增重约0.5克,后期每年增重约1克,因此民间有‘七两为参,八两为宝’的说法。”
美丽富饶的长白山动植物种类非常丰富,素有“自然博物馆”的美誉。除了人参之外,吉林省还盛产多种珍贵的道地药材,这也使吉林省成为我国重要的北药基地,在博物馆北药展厅内的沙盘生动呈现了吉林省的地形地貌和道地药材的分布情况。其中,绵马贯众、龙胆的主产区位于吉林省东部山区及中部半山区;甘草主要盛产于中部丘陵及西部平原一带;北五味子则集中生长在桦甸、蛟河、通化、抚松等地;延边当归又称“东当归”则是吉林省主要品种。
“北药主要是指黄河以北的道地药材。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春中医药大学就相继研发了数十种中药新药,例如镇脑宁、肺宁颗粒,以及安神补脑液等等,通过学研产用相结合,这些药在省内实现产业化,创造了数百亿元的经济效益和较大的社会效益。”张凌介绍。
北药展厅以入药部位为分类标准,通过丰富多彩的图文形式,系统描述了北药品种的历史源流、功效应用、资源分布等状况,并以腊叶标本、浸渍标本、生药材标本和饮片等为重要载体,集中展示了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主产的300余种常见中药,其中大部分是主产于被列为国家北药基地的长白山地区。此外,展厅还展示了吉林省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部分研究成果,让参观者更深入地了解北药的资源现状与应用价值。
“在这里看到了许多从未听说过的植物药和动物药,对我的专业学习帮助很大,也让我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长春中医药大学刘同学说。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博物馆在一楼大堂新增了一台植物标本数字互动魔屏,参观者可以通过触控操作浏览馆藏植物、动物标本,实现快速检索和互动学习,让传统中医药知识以更生动的方式呈现。
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单位,拥有中国科协认定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吉林省科技厅认定的科普基地双重资质,始终致力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博物馆依托长春中医药大学的特色优势,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让中医药文化走进大众生活。2024年,博物馆以中医药Kaiyun全站网页文化节、新生开放日等主题活动,设立博物馆开放日9次,开展39场特色科教活动,市民、游客、学生通过参与大山楂丸制作、人参手工皂DIY、中药香囊配制、人参护手霜制作等互动体验,切身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全年累计服务公众超过40000余人次。
在“走出去”科普方面,博物馆积极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等系列活动25场,惠及观众800余人次。博物馆还深度参与第三届世界中医药科技大会暨2024长春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博览会,不仅承担其展览展陈设计工作,还提供专业讲解服务,并开设人参手工皂制作等科普互动体验活动,有效提升了健博会的社会影响力,增强了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
为培养青年人才,博物馆创新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招募计划,通过举办讲解竞赛、传统节日手工体验、人参科普短视频大赛等活动,激发年轻一代对中医药文Kaiyun全站网页化的兴趣。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服务内涵,也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张凌表示,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不仅是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基地,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传播方式,正日益成为长春市的文化新地标。未来,博物馆将继续探索生动有趣的传播形式,让古老的中医药知识焕发新活力,为弘扬中医药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Copyright © 2024 开云沙盘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蜀ICP备19012180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