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CICC)主办, CICC大模型与决策智能专委会、CICC智能指挥与控制系统工程专委会、CICC智能博弈与兵棋推演专委会、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大数据与决策实验室、信息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承办的召开。大会组织阵容强大,精心安排了高水平特邀报告和学术论坛。大会期间CICC大模型与决策智能专业委员会将召开专委会第一届委员会。
本次大会主题是“大模型与决策智能交融共进”。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理事长费爱国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院士、国防科技大学少将王怀民院士担任大会主席。
从早期基于规则的智能体,到基于强化学习的智能体,再到近期基于大模型的智能体,智能体经历了显著的进化。大模型智能一种能够感知环境、进行决策和执行动作的智能实体,拥有自主性和自适应性,可依靠AI赋予的能力完成特定任务,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对自我进行完善和改进。大模型智能体依赖自然语言进行交流,具有强大的多模态数据理解和处理能力,可以智能化地完成较为复杂的任务,提高了交流效率。与基于规则和强化学习的智能体不同,大模型智能体不需要细致的奖励函数,能通过自然语言直接与环境互动,具备规划、记忆、函数调用、代码生成和反思等能力。当前大模型智能体的研究话题逐步提升,研究文献逐步增多,基本上围绕单智能体、多智能体以及生成智能体等三种类型开展研究探索。大模型智能体已经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其应用话题探索也较为广泛,包括但不限于:自然语言处理、问答系统、文本生成、语音识别和生成、机器翻译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模型智能体的性能和智能化程度也将不断提高,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本次论坛将邀请国内大模型智能体领域知名青年学者分享相关研究进展,并针对相关热点话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开展深入的讨论。
个人简介:郑晓龙,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专业技术三级)、中国科学院特聘核心岗位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岗位教授(A类)、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已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课题)等国家相关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或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期刊论文100余篇,出版论著9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担任7次领域国际学术会议执行主席以及50余个国际顶级或知名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担任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计算社会与社会智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大数据科学与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及总干事、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决策智能分会副会长、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学术与知识产权组副组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平行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
报告摘要:群体智能是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重点发展的五大智能形态之一,而无人集群系统在关乎国计民生以及国家和国防安全的重大场景中拥有重大应用前景。大模型强大的人机交互、认知推理、知识Kaiyun全站网页表达等能力,将为群体智能发展带来新的技术动力。本报告将探讨大模型在群体智能决策方面的应用,包括大模型在多智能体强化学习领域的应用模式、具体研究案例、以及课题组在群体智能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等。
嘉宾介绍:蒲志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复杂系统认知与决策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飞行器智能技术团队PI。长期从事群体智能决策、飞行器鲁棒控制等研究。获国家优青项目支持,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科技奖励,获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青年才俊奖”等人才称号。获2023全国集群智能技术挑战赛第1名、2021全国空中博弈大赛第1名、2020第二届全国多智能体对抗博弈挑战赛异构组第1名等奖项。近几年主持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课题等项目10余项。发表国际期刊/会议论文100余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F-5000论文、高PCSI论文等榜单,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
报告摘要:大模型在训练时缺乏与环境交互,导致其难以理解每一步交互的意义,故易产生幻觉,难以胜任长程多步决策任务。为解决大模型长程决策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基于外部存储、多模态增强、再规划与推理融合等方案,通过整合大模型的文本摘要、方案规划和工具使用能力,将长程决策问题转化为相对简单的推理问题,从而减少幻觉和错误决策。在典型测试环境中的实验表明上述方法能有效的提升长程决策任务的成功率。本报告拟对上述技术路径进行详细介绍。
嘉宾介绍:李林静,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博弈论、人工智能、决策大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建模。现已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联合基金各1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重大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A类和C类科技专项。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研发的系统获得2015年第七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2年军事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2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报告摘要: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微观异质性为宏观问题提供了更丰富的解释,但是也对宏观建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异质性主体模型的传统建模方法面临过度依赖假设和异质性不够丰富和计算耗时较长等痛点,以智能体设计优化经济模型设计有助于缓解以上问题。智能体可以探索、推理和决策,通过算法和数据驱动完成自我优化,具有普适性强,计算效率高等特点。此外,智能体通过合作和竞争等方式形成多智能体系统,利用多智能体系统成熟的分布式算法和模型训练框架,可以提高模型计算的效率和稳定性。将智能体引入宏观建模将有助于衔接微观决策和宏观经济,衔接真实数据和模型仿真,衔接理论研究和政策评估。
嘉宾介绍:李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担任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公共财政,房地产经济学,人工智能,成果在《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 and Dynamic Control》,《世界经济》,《财贸经济》等中英文重要期刊发表,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主持的其他课题来自财政部,北大百度基金等。曾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中国工商银行奖教金(经济学优秀学者奖),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Marty Weinbaum 优秀研究奖等荣誉。现为CCF计算经济学专业组副秘书长,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计算经济学实验室主任。
报告摘要:随着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社交机器人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业务中。然而,现有的社交机器人认知范围局限,协作性缺失,难以对为受众提供更加针对性的服务。其中,如何塑造更加自主且高度协同的社交机器人集群是核心挑战之一。报告重点从认知大模型的构造、多社交机器人的协作机制、以及个性化的协作对话生成为切入点,探讨大模型智能体构造的可行性方案。
嘉宾介绍:梁韵基,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长聘副教授,任CCF协同计算专委会委员、CCF普适计算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群智感知、信息系统等。在IEEE TDSC、IEEE TMC、AAAI、ACM Ubicomp、ACM TKDD、ACM TOSN、IEEE TIV等国际著名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人工智能2030项目、军科委重大项目等。获得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特等奖1项。
报告摘要:近年来,社会发展经历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大变革。新一代数智技术将重新定义我们的认知,加速我们物理现实和社会组织和交互方式的变化。这场变革始于新技术应用,并被快速外溢到社会、经济、生活方方面面。虚拟空间的涌现及与真实世界的平行交互,人、机、物、网之间前所未有的互融互通,使得复杂社会系统呈现崭新的发展形态和新特征。本报告主要阐述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背景下的社会计算与决策智能研究的核心共性技术挑战、研究现状,并讨论当前该领域存在的机遇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嘉宾介绍:郑晓龙,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专业技术三级)、中国科学院特聘核心岗位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岗位教授(A类)、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已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等国家相关项目20余项,承担的多项国家级项目结题获评“优秀”或“特优”,在国内外国际顶级或知名学术期刊或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9部,已获学术会议最佳或优秀论文奖6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担任7次国际学术会议执行主席、7次国际学术会议出版主席、3个国际学术期刊副主编或编委以及50余个国际顶级或知名学术会程序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计算社会与社会智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大数据科学与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及总干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学术与知识产权组副组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平行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人工智能技术与管理应用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诚挚邀请各界人士齐聚人间天堂、茶韵之都、丝绸之府、创新之城——杭州,共赴一场前沿科学、尖端技术、先进理念、精彩观点深度碰撞交融的科技盛宴。
Copyright © 2024 开云沙盘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蜀ICP备19012180号 网站地图